建设背景
1、湿地保护是世界性的林业重要保护之一,随着我国林业事业的不断发展,国家一级珍稀动植物保护工作成为首要任务。目前,基于高科技手段的“远距离视频监控系统”,已广泛应用于林业保护的各项远程监控领域。
2、自然保护区远程视频监控系统,由自然保护区管理监控中心、视频系统传输系统,以及前段监控点控制设备构成。前端监控点,通过在湿地区域设置高空瞭望塔,将视频采集系统安装在塔顶上,主要包括可见光透雾摄像机、长焦距透雾镜头、红外低照度热成像仪、云台防护罩、视频服务器等。各监控点通过铺设光缆或者是搭建微波,将视频图像传输到监控中心。监控中心通过监控大屏、硬盘录像机、管理软件等系统,不仅可以获得全面的、清晰的、可录制并回访的多画面现场实时图像画面,而且可以对前端摄像机进行操作控制,并且可以利用摄像机的巡检功能,360度巡检监控。
3、通过远程视频监控系统,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能够实时监控远处的湿地珍稀动植物活动情况,及时掌握和发现现场情况,特别是在珍稀动物繁育季节的加强保护管理措施方面;更能在有人为扑捉、猎杀、砍伐、惊扰保护动物活动行为发生时,及时发现及时制止,为指挥中心的远程调度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;该系统能真实记录珍稀动植物活动过程,为珍稀动植物的生活、繁育、栖息提供一个和谐安静的“家园”。
建设目标
本项目的实施目标是对自然保护区内进行24小时不间断无障碍监控,通过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系统功能,加强保护区生态环境监测,以及珍稀动植物科学研究与管理、珍稀动植物生活环境安全、防止扑捉/偷猎行为,为自然保护区提供全天时、全天候、不间断的科学化、系统化、实时化、可视化的自然保护区管理综合远程视频监控系统。进一步加强中央、省级和地市级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能力建设,使指挥、查询、统计、监测等管理工作实现网络化,初步建立健全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管理体系。到2030年,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达2000个为1.612亿公顷,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280个,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占国土面积达到16.8%,形成完整的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体系,使60%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数量得到恢复和增加,95%的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得到有效保护。
项目建设意义
1、项目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》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》 《森林公园管理办法》、《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》 中关于“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,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,严禁乱砍伐、放牧、狩猎、捕捞、采药、开垦、烧荒、开矿、采石、挖沙等违法活动”的需要,开发新一代自然保护区、珍稀动植物保护远程视频监控系统。项目充分利用现代电子信息工程、通信工程、计算机技术、3G等方面的最新技术 ,结合自然保护区安全的重大应用需求,全天侯监测预警系统,实现 “天体一体化”监控自然保护区,一旦有变化,一旦有一些违法的行为,我们第一时间能够了解,及时控制的目标,极具战略意义。
2、项目旨在通过自然保护区布设电子视频监控系统,对保护区内实施全天候、立体化、不间断可视化监控,准确掌握保护区内各种情况、防止有人为破坏保护区和其周边环境的行为、掌握保护区内珍稀动植物管理的第一手资料,如保护动物的繁育、濒危保护珍稀动物数量的调查、国家级保护动物生活习性的监测等,均有全面的综合管理与监控。
3、严厉打击/防止偷猎、扑捉、猎杀、砍伐等行为,为珍稀动植物提供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。
系统特点
该系统的设计内容是系统的、完整的、全面的;设计方案具备科学性、合理性、可操作性等;其最主要的性能有以下几条:
1、采用高端图像传感器和智能图像处理模块,显著提高图像性能;
2、采用组合使用多种主被动光学传感器,无论是在晴朗的白天、 漆黑的夜间,都能有效发现、捕获目标;
3、采用先进的重载高精度云台,提升抗震动性能,图像稳定清晰;
4、采用标准化、模块化设计技术,扩展性好,维修方便;
5、采用“三防”标准生产、防护等级IP66,利于恶劣环境长期使用;
6、人性化全中文监控控制界面,操作直观方便;
7、系统具有自动巡检和预置位设置功能;
设计原则
系统组成
本监控系统是高科技的产品整合,形成一个为实现边防管理监控需求现代化、科技化的专业系统,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1、视频采集系统:
多传感器远距离夜视监控设备(高清晰摄像机、自动聚焦长焦距镜头、红外热成像仪、高精度重载云台护罩),视频编码器,防盗报警设备,供电设备,防雷接地,铁塔及基础,不间断电源,密封设备箱,线材等。
2、传输系统:
通过铺设光缆传输(或者搭建微波、3G等进行无线数据传输)
3、监控中心管理系统:
网络接入设备,流媒体服务器,网络视频管理软件,监控工作站PC,三维控制键盘,视频解码器,大屏显示,操作台等。
系统拓扑图